为了千方百计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稳定, 近年来, 全国各地人社部门针对这个群体的就业特点, 突出工作重点, 加强就业指导, 分类开展个性化服务, 利用网络优势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精细化水平。
就业指导:介入早、诊断细
“根据你的情况,我建议你先就业。在工作中找准职业定位后再谋发展” “不是什么证都要考,要考对你将来职业发展有用处的专业证”……近日, 在湖南长沙, 第五届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现场, 湖南人才市场高级职业发展顾问苏志勇身边围着不少前来咨询的高校毕业生。
“眼看要毕业了,对于找什么样的工作, 我一点底都没有, 不知道什么职业适合我。”在活动现场,长沙医学院药学专业的刘亚冲告诉记者, “这次大会安排的就业指导,正是我所需要的。”
近年来, 各地人社部门围绕高校毕业生不同阶段的求职特点, 组织专业化力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早介入,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促进他们积极就业、理性择业。
在河北, 人社部门开通 “河北省毕业生就业指导网络学堂”,囊括职业发展规划、 职场领导力培养、就业环境解读、 职场能力提升、 自我管理、 职场素养、 创业实训等多种视频学习资料500余集, 全方位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招聘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上海, 人社部门推出 “就业观念指导” “心理咨询疏导” 等服务; 在安徽铜陵, 人社部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 到基层一线就业或创业。
近期, 各地人社部门又集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活动。 就业指导校园行, 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 就业指导市场行, 帮助毕业生熟悉求职环境, 掌握求职方法;就业指导社区行, 帮助未就业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 制定个性化求职计划; 就业指导企业行, 搭建与企业沟通平台, 组织毕业生走进生产一线, 感受工作环境; 创业指导园区行, 组织高校毕业生参观创业园区、 孵化基地、 众创空间, 依托园区服务力量和平台, 通过创业项目展示、 创业路演观摩、 听创业者讲故事等方式, 让毕业生了解创业过程, 感受创业氛围, 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就业服务:个性化、广覆盖
“从兰州毕业回来后参加了不少求职面试, 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2017年, 从兰州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后, 陈畅回到家乡重庆想找份合适工作, 但却数次碰壁。 后来, 陈畅在重庆就业网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定制服务计划专区登记了自己的信息。 “工作人员很快联系了我, 核实了我的个人信息和求职意向, 向我介绍了就业政策, 为我推送了合适的岗位信息。”陈畅说。
个性化公共就业服务, 帮助陈畅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全国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在黑龙江, 人社部门创新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对接机制, 动态掌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和就业需求, 综合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 因人施策, 点对点向毕业生推送就业信息。
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特点,人社部门还在每年求职高峰期, 开展 “民营企业招聘周”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 等活动,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据统计, 仅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期间,全国就组织各类招聘活动5100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30万个, 38.2万名毕业生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手段更新:移动互联、大数据
“用手机 ‘摇一摇’就找到了工作,真是太方便了!”最近,福建农林大学的小林通过手机 “摇工作”APP, “摇” 出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在福建,手机 “摇工作”信息化就业服务平台借鉴微信 “摇一摇”模式,将移动互联信息变革融入传统的公共就业服务领域,实现 “互联网+就业服务”的理念和实践创新。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就业领域,公共就业服务手段不断更新升级,高校毕业生享受到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公共就业服务。
在重庆,人社部门建成重庆就业网、 重庆就业微信公众号、 大学生“有位”APP等,全天候为大学生提供找工作等公共服务。
在江西九江, 人社部门开发了“九江市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平台”电脑端、手机版及各县区就业部门微信公众号平台,截至目前,近1000名大学生通过该平台实现了就业。
在江苏扬州,人社部门创新服务模式,建设开发了“就业e图”项目,以手机、电脑等终端为平台,通过电子地图的方式立体呈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和重点招聘企业的地理位置和相关信息。
在全国层面,目前,中国公共招聘网已初步实现招聘信息“一点登陆、全国查询”,网站已与全国290家服务机构的招聘信息实现了互联互通和共享发布。一张服务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化大网正在织就。